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又被贬到汝州后,在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后的总结。作者从横侧、远近和高低等方位细致地对庐山进行了观察,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面貌,并借此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印象,以及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此山遮蔽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积累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2.聚焦诗中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观察方法,激发对观察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聚焦诗中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观察方法,激发对观察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 教学过程 任务一:导读 于唤醒旧知中引诗文 活动一:设情景,跟着诗人学观察 1.跟着书本去旅行,感受风光与诗意。上节课我们开启了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之旅。(板书:9 古诗三首)第一站,云向导白居易带领我们欣赏了暮江秋景,大家都学会了什么观察方法呢 (请你,对)持续性观察的方法。 2.这节课,第二站的云向导将由北宋大诗人苏轼担任。苏轼将要带我们去哪里 又会习得哪些新的观察方法 答案就藏在这首古诗里,读题目--《题西林壁》。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壁是上下结构,上展下收,横画平正)(板书:题西林壁) 活动二:解诗题,初步感受题壁诗 1.课文都预习了吗 (很好)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通过注释知道:“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指的是庐山脚下的西林寺。“题西林壁”就是苏轼书写在庐山脚下西林寺的墙上的一首诗。(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2.我们把这样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起了个名字--题壁诗。如果诗歌是写在破山寺的后禅院,题目可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学以致用)那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呢 (请你)(题湖阴先生壁,对。还有不同看法吗 书湖阴先生壁,说明你读过这首诗,见多识广。“书也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如果是写在咱们七峰山石壁的诗,题/书七峰山壁。(太棒了) 3.带着这样的理解,题目就可以这样来读--题/西林壁 任务二:初读 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 活动一:多形式,读通读顺能成诵 1.请大声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生自由读)预设:请你--其他人认真听-- 同伴没有做到字字准确 有没有流利通畅 (做到了,那请把掌声送给他吧)(老师特别欣赏大家对学习的高要求,哪位同学愿意再来挑找一下)(有改变就有进步) 2.那诗歌的节奏该怎么读,才好听呢 老师一句,你们跟读一句做到字断气连--(嗯,学得有模有样)。大家来试试- 3.这是后人题写在西林壁上的书法作品,仔细观察,书写格式和书本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从右至左来书写,没有标点,竖着写。 口随眼走,慢慢来读,起- 4.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给大家一种趣味读诗法--(老师示范:横看成岭侧呀侧成峰…)学会了吗 我们一起来。 活动二:绘画面,整体感知诗内容 1.苏轼在描写庐山风景时用词简练,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比一比谁说的更全面 2.这首诗写了什么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分享- 预设 1:横着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庐山,山峰峨耸立,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风景各不相同。(简洁明了,清晰准确这是诗人游庐山的所见。) 预设 2:看不清庐山的真景实貌,只是因为我在山中。(解释清楚了缘”是因为的意思,这是古今在意思上的不一样,读--这是诗人的感受。 任务三:品读 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 情境:处处留心皆学问。请同学们拿出旅行手册,这上面还附有三星观察员闯关攻略!希望各位云团员都能闯关成功!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一:知角度,做一星观察员 1.我们知道整首诗围绕“看”来写,诗人从哪些角度看了 用笔圈出来。请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