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河(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准确计算此类算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如乘车、购物等分配问题,提高数学运算和应用能力。 2、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3、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和规划意识,以及合作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熟练运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列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 难点: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小括号以及如何合理运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避免出现计算错误和逻辑混乱。 三、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乘车、购物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索解题方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车辆模型或卡片,用于辅助学生理解乘车问题;准备一些文具或商品的价格标签,用于购物问题的模拟。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 出行安排小助手(预计 5 分钟) 70 人要出行,有一辆限乘 46 位乘客的大车,先坐满大车后,剩下的人坐小车,提问:“同学们,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忙规划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实际的出行安排情境引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知识探究 ——— 运算与应用(预计 15 分钟) 问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要算出坐满大车后剩下的人数,即 70 - 46 = 24 人。然后再计算需要几辆小车,因为每辆小车限乘 8 人,所以列出算式 (70 - 46)÷8。 运算顺序讲解:结合算式,强调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 70 - 46 = 24,再算除法 24÷8 = 3 辆。向学生再次明确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加深学生的记忆。 拓展思考:展示 “已经看了 46 页书,余下的想用 8 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以及 “有 70 元,买了 1 个 46 元的书包,余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本 8 元的日记本?” 等类似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与前面乘车问题的相似之处,都是先算剩余的量,再进行下一步计算,都需要用到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括号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详细分析、运算顺序的讲解和拓展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 智慧生活大挑战(预计 15 分钟) 乘船问题:给出 “限乘 24 人大船和限乘 6 人小船,共 42 人,先坐满大船,剩下的坐小船,至少需要几条小船?” 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2 - 24)÷6 = 3 条,巩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类似问题中的应用。 算式应用:出示算式 (4 + 2)×5,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能用这个算式解决什么问题, 如 “5 个娃娃都买一套衣服,衣服 4 元一件,裤子 2 元一件,一共需要多少元?” 或者 “每行有 4 个白子和 2 个黑子,5 行一共有多少枚棋子?” 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购物问题: 给出 “李叔叔带了 100 元,买 1 袋 64 元的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袋 6 元的面条?” 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00 - 64)÷6 = 6 袋,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接着给出 “淘气买了 4 桶 4 元的方便面和 1 瓶果汁,共花去 19 元,果汁每瓶多少元?” 的问题,让学生先算出方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