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我国社会主义特征? 政治: 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 公有制占主导 1954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主体 两翼 一 化 三 改 建设 改造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同时并举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材料1: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材料2:王老汉说:我家没分到干活的牲口,孩子去参加抗美援朝了,家里也没个壮劳力,这地要怎么种? 材料3: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面临的难题: 影响农业整体的发展 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 当时个体分散经营的农业弊端 走集体化道路 当时农民面临的难题: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3.方式: 4.目的: 5.原则: (1)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2.时间: 1953-1956年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产品按劳动工分统一分配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几户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所有物资仍归私人。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6.三个阶段: 农业 合作化 私有制 公有制 变化: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7.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实现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喜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地主私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归农民私有)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土地归集体公有) 没收地主土地分 给无地少地农民 农业生产合作社 (方式)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农业合作化的实质 生产资料:劳动资源、工具(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 拓展延伸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4: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