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9719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7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777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自然环境,整体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独立辨析其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并能确定主导的相关性因素;能分析某一要素的改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能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归纳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重难点) 2.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技巧: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分析思路 (1)确定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2)根据所学知识,确定区域地貌和气候整体特征。 (3)根据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一果多因,分析其他要素是如何影响该要素特征形成的。 以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为例:从海陆位置来看,该地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上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从地形上来看,受山地、高原的阻 挡,海洋上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导致当地降水稀少。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1.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地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区域认知) 提示: ①树袋熊生存之处是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是人类宜居之地。 ②因为人类分散居住反而扩大了对树袋熊的影响范围,破坏了树袋熊的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 2.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理实践力) 提示:主要改变了植被要素。 ①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 ②植被破坏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减少了树袋熊的食物来源; ③人类活动则会改变其栖息环境,如对其造成惊吓等 【针对性训练】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