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独立辨析其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并能确定主导的相关性因素;能分析某一要素的改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能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归纳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重难点) 2.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赤道横穿中部,南北长1790千米,东西宽435千米,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该岛西部山地纵贯,分布有90余座活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遍布沼泽和湖泊。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自主学习】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 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方法技巧: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