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9726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4442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自然环境,整体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独立辨析其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并能确定主导的相关性因素;能分析某一要素的改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能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归纳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重难点) 2.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理解析:以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从图示可看出,日本湿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水文相关。反过来,气候湿润,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河流水文、地表形态等。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 ①大量移民到达,因需要农业土地和建筑用地,会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造成湿 地减少; ②同时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地表水减少。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地理实践力) 提示: ①原先湿地受到破坏,已经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变少、变小), 生物种类变少(美洲鹤的食物)。 ②局部区域湿地恢复后,气候、地表径流以及生物的恢复都需要重新建立,需要一个演替过程。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综合思维) 提示:由于人工训练时无法达到野外生存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美洲鹤被野外放生后,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实验成功的难度大。 【针对性训练】 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 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 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 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 2.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有(  ) ①大陆性气候强,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