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图表,正确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重难点) 2.能结合区域实际,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地处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边境,东西延伸约80千米;海拔5895米,为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因山顶的火山口终年遍布冰雪,宛如晶莹的玉盘,被称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因阻挡了印度洋上吹来的潮湿海风,在南坡较低海拔处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南坡自山麓到山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和高山冰雪带。自山麓到山顶,乞力马扎罗山拥有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景观。试从水热配置的角度,分析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 【自主学习】 一、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制约因素 分异特点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在纬度上的差异分布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干湿度(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异分布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二、垂直分异规律 随海拔升高,水分、热量条件发生改变,自然要素和整体性特征沿等高线延伸,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 1.概念: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2.表现 (1)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2)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3.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别。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转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图是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1.分析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转场的根本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随着海拔增加,从山麓向上,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产生垂直地域分异。 2.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地理实践力) 提示: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海拔较高,山地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海拔较低,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