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导读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內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汉 三国 220-280 266-316 十六国 304-439 317-420 东 晋 北齐 北周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朝 439-581 南朝 420-589 宋 齐 梁 陈 第19 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素养目标 1.通过对地图等材料的研读,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和北魏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壹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北朝政权 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图 东晋与前秦的南北对峙 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资治通鉴·晋纪》 一、淝水之战 2.内容 三要素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率领30万大军与东晋8万大军对峙于淝水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 影响 (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随后,鲜卑族崛起,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结果: 淝水之战前南北对峙形势 淝水之战后南北形势 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形势 贰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大兴安岭 嘎仙洞遗址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材料一: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纪》 材料二: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原因 仍保持鲜卑传统习俗,难与其他民族融合,民族矛盾重重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北魏统治 措施 (1)迁都洛阳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一: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魏书.任城王传》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材料: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2)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 ①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②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