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0481

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1)》(教案)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日期:2025-04-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079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1),教案,北师大,三年级
  • cover
《长方形周长(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助力学生深度领会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熟练掌握其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够精准运用公式,对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进行周长计算。 2、借助观察、测量、计算以及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强烈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塑造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切实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准确无误地运用公式计算它们的周长。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长方形周长公式中 “长 + 宽” 的和乘 2 所蕴含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直尺、绳子等测量工具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好直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 标注长为 5cm,宽为 3cm,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那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如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一下。” 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和操作时间,巡视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可能采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图形和问题,直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推进新课 方法探究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甲:“我是把长方形的 4 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然后再加起来,就是 5 + 3 + 5 + 3 = 16(厘米)。” 教师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强调这是根据周长的定义来计算的,即图形一周的长度。 学生乙:“我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然后把 2 个长和 2 个宽加起来,算式是 5×2 + 3×2 = 16(厘米)。”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思考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提问:“为什么要分别乘 2 呢?” 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有两条长和两条宽,所以要这样计算。 学生丙:“我是先把 1 个长和 1 个宽加起来,再乘 2,也就是(5 + 3)×2 = 16(厘米)。” 教师着重讲解这种方法,通过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将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出来,然后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作一组,说明有这样的两组,所以先相加再乘 2,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计算方法的原理。 教师总结学生的方法,并在黑板上清晰地列出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长 + 宽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2 + 宽 ×2;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展示交流,发现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和原理,突破教学难点。 正方形周长探究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边长为 3cm 的正方形。 问学生:“那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大家也像刚才计算长方形周长一样,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开始操作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说:“把 4 条边的长度加起来,3 + 3 + 3 + 3 = 12(厘米)。” 也有学生说:“因为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所以直接用边长乘 4 就行,3×4 = 12(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在黑板上写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教师引导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