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讲 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此文不仅以其恳切委婉的言辞、深沉厚重的情感著称,更因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背景: 1.刘备托孤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羞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他将国家大事和年幼的儿子刘禅(阿斗)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这一托孤之举,不仅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为诸葛亮后来的治国理政和北伐中原奠定了政治基础。 2.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去世后,蜀汉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内部,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外部,北方的曹魏政权日益强大,东吴虽与蜀汉结盟,但盟约脆弱,随时可能破裂。加之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叛乱频发,使得蜀汉的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典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此篇需背诵。 诸葛亮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 207 ),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袭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 葛武侯。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相关典故: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课外积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原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