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5029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三课时课件(共46张PPT)

日期:2025-04-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4304828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第三,课时,课件
  • cover
———湘教版选必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和表现。 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景观特征 通过观察图表,描述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的观念。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归纳 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课时五 拓展延伸 地带性指自然带沿某一方向延伸和按某个方向更替的现象; 非地带性指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干扰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其所处自然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在没有海拔差异的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理想大陆北半球大陆东岸,自然带遵循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 理想大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自然带遵循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东西两岸向内陆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北半球理想大陆西岸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比东岸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纬度偏高。 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表现 举例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荒漠带 “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且沿海岸南北向延伸很长 “块状” 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热带雨林带 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带草原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为海洋,无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较丰富 温带荒漠带 埃及尼罗河沿岸形成“绿色长廊” 尼罗河水的灌溉 热带荒漠带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地区: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北极地区 理想状态分布: 南极:苔原带、针叶林带; 北极:冰原带 非地带性现状:无 成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