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2 说话要算数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说话要算数》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聚焦于诚信主题,而这一课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承诺的重要性,体会失信带来的不良后果,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故事以及生活场景,如“爱保证”同学的事例、民间故事《立木为信》等,让学生从自身及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诚信的价值,明白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小事,还是在社会交往、历史故事中,说话算数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为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守信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古今诚信故事,感受诚信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道德修养:懂得守信的意义,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失信行为,自觉养成说话算数的好习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与修养。 法治观念:初步认识到在一些重要合同、契约等法律事务中守信的必要性,明白失信可能带来法律后果,树立初步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在守信与失信的对比体验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的品质,塑造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的承诺不仅关乎个人形象,还会对他人、集体产生影响,从而增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说话算数的重要性,理解守信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失信引发的不良后果。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经历,学会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失信行为,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在复杂现实情境中,坚守诚信原则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找到应对方法。 让学生将诚信意识内化,转化为持久的行为动力,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自觉做到说话算数。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如《立木为信》动画视频、生活中守信失信对比短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与直观性。 制作“诚信树”道具,准备写有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卡片,用于课堂互动环节。 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守信失信相关的照片或简短文字记录,提前了解学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六、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历史情境,如模拟签订班级公约、讲述古人诚信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诚信,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家庭生活案例,以及经典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诚信内涵。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如探讨克服失信行为的方法等,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自主构建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图片,如同学间约定一起玩耍、答应帮忙打扫卫生等。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类似跟别人做约定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自然地引出课题“说话要算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氛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播放动画片段: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内容是一个小动物答应帮朋友找丢失的东西,最后克服困难完成了承诺。看完后提问:“小动物一开始面临困难时,它可以选择放弃吗?为什么它坚持做到了说话算数?”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守信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小动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守信行为的初步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其更易理解守信的价值。 (二)讲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