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6329

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日期:2025-02-07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9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选择性,2019,人教,生物,学期
  • cover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对应的“学业要求”是: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据此,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讨论,用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分析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结合实例,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白洋淀生态环境及群落的变化等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三部分。教材着重介绍了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第一部分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第二、三部分探讨人类活动在这方面的作用,并重点介绍我国在生态恢复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渗透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也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等这些内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人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总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班里的学生大多生活在雄安新区白洋淀附近,对白洋淀这些年的生态改善有着直观的感受。并且学生在初中、高中必修一及本章的第1节都已学过群落的概念,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力。本节内容宏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较有兴趣和求知欲强烈。因此,达到教学目标不是很困难,但知识点多,学生需要做到当堂理解和消化,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演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 教学难点: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白洋淀生态环境前后变化的视频。 2、说明像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演替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3、价值认同 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如何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发展?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问题 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及其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案例分析 建构概念】 1、问题引领 湿地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自然演替的规律来实施,自然界中农田弃耕会发生怎样的演替? 2、问题归纳 展示同学们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有关“土壤和杂草”“演替的过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相关问题。 3、数据分析 展示论文中查阅到的数据:资料1:白洋淀19世纪70年代到2018年期间的湿地面积变化、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物种数变化;资料2: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经过清淤疏浚、退耕还淀等生态治理,白洋淀水质改善,鸟类增加到252种,新增46种。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建构概念 依据弃耕农田的演替的起点提问这种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提问:裸岩上的演替是否属于次生演替?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分析初生演替。 提问: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结合种间关系分析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