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 标 解 读 1.通过了解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科举制的 影响。 2.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认识隋唐中枢政务机构 的变化及作用。 3.学习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了解汉唐以来赋税制 度的变化及影响。 李德裕(787-850),赵郡赞皇(今河北)人,中书侍郎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曾在浙西治理地方,治理有功,唐武宗时召回京中,再次拜相,治国政绩显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继位后,他因位高权重而遭忌,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为何能去除雁塔题名?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人生四大喜事 《神童诗》节选 汪洙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知音,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演变 1 先秦:世官制,依据血缘选官,世代承袭 2 3 4 战国后期———秦:军功爵,按军功选官 两汉:察举制,按品德和才能选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九品中正制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建立时间:曹魏时期 特点:由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为只看重家世 影响:地方世家大族垄断官位,不利于人才选拔,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1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3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4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5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2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宋代:糊名誊录 明清:八股取士 科举制 1、沿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1)考试选官相对客观公正,选拔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增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促进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4)考试内容相对单一,明清以后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 1、评价 雁塔题名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 两汉时期,为加强皇权,在皇帝的授意下,尚书权力逐渐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仍是名义上的宰相。自曹魏开始,尚书台基本掌握了官吏选举、政令传递等权力,南朝时期尚书正式分为上、下两省。 汉武帝时期,中官担任尚书令,称中书令,又名中书谒者令,为秘书机构。曹魏时期,秘书中分出中书,中书成为独立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