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6702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2-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85992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 与创新 中国的四次制度革新 夏商周 部族国家过渡到了 华夏国家 春秋、战国 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产生 隋唐、宋 制度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格局 晚清 面对外界压力进行了社会变革 目录 壹 选官制度的创新 贰 中央机构的创新 叁 赋税制度的创新 第一章 选官制度的创新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制度因何而变? 隋唐之世,大一统重现,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事务大量增加 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世卿 世禄 商周 战国-秦朝 军功爵制 选官制度回顾 依据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血缘 才学 世卿世禄制 依据血缘(世袭) 贵族政治 (一)夏商周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中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 军功爵制 依据军功 任命 官僚政治 (二)秦 战国开始以军功受爵的制度替代是世卿世禄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三)两汉 察举制———依据品行 推荐———官僚政治 概念: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四)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族望 地方品评———官僚政治 维护世家大族利益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问题: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 (四)魏晋南北朝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 (3)曹魏时期,统治者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隋文帝: 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五)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科举制———依据学识才能 用考试方法———官僚政治 相对公平公开,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利于唐诗的繁荣。 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五)隋唐:科举制 延续和创新 常科 进士 秀才 明经 明法 明书 明算 明经科:考查儒家经典,取士最多。 进士科:形成了诗赋、帖经、时务策三场考试制,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开放性:自由报名 公正性:分科考试 集权性:中央集权 重点问题探究 问题:结合材料,请归纳科举制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读:“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等体现了科举制得到推崇,“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体现了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再结合史实进行全面分析。 答案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阻碍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