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情境·跨学科】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新素养·时空观念】2.隋唐时期,位于淮水沿岸的洒州、楚州(如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繁华,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得益于( ) A.政治中心确立 B.大运河的修建 C.市舶司的设置 D.白银普遍流通 【新情境·史料】3.“军爵制度打开了让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材料意在说明( ) A.军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孔武之人和底层知识分子从此仕途顾畅 C.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D.军爵制和科举制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新情境·史料】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新素养·时空观念】5.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新情境·史料】6.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新情境·跨学科】7.小张同学在参观完隋唐洛阳城遗址后,对隋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索到了如下描述隋末社会景象的资料,据此可知隋朝末年( )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A.朝廷腐败 B.民不聊生 C.起义频发 D.经济衰败 【新情境·史料】8.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 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新情境·时空】9.使用时间轴梳理历史事件是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方法。下列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事件是( ) A.建立隋朝 B.完成统一 C.开通运河 D.迁都洛阳 【新情境·跨学科】10.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君王明则国盛,君王暗则国衰。小历同学在学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后,整理了隋炀帝时期的一系列数据,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因素( ) 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文化专制 C.实行残暴统治 D.实行民族压迫 【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