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石头与泥土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业要求 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2.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 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3.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 单元课时设计 3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石头与泥土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沙子以及比沙子颗粒更小的泥土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沙子、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 科学思维: (1)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2)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 探索实践: (1)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2)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责任态度: (1)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 (2)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3)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泥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 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通过阅读,了解石头在远古时期的作用。第二课《玩沙子》,通过分类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沙子的颗粒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细的沙子和水后可以捏成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沙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