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课 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 1.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2.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3.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历史解释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 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指社会主义改造(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造” 作家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 问题: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发生在什么时期? 壹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0年,刘老汉的生活巨变: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动员起来,丈量田地,分牲畜、分农具,干劲儿十足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这让刘国范一家乐开了怀! 回顾所学,猜测是什么事件的发生使刘老汉笑逐颜开?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 到 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 和发展。 1.原因: 刘国范,农民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 。 然而…… 材料一:刘老汉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胡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①缺乏生产工具、资金②难以解决水利问题③难以抵御自然灾害④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原因: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影响:农业生产力受到限制,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原因: 必须改造! 阅读教材第23-24页,简述农业合作化的概况。 (1)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2.时间: 1953—1956年 3.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5.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 6.原则: 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过程: 合作社农民备齐工具一起劳动 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丰收时节,农村合作社领取粮食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从1952年到1956年,正是合作化运动期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