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cd/cd328abdf4b2d5bfb9798a4177d66358.png)
《日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研究了太阳系大家庭、八颗行星的基础上,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上。日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索活动:模拟三球运动、模拟日食、汇总观察结果。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完成模拟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研讨,了解和建构对太阳系天体的运动特点的科学认知。在拓展环节,教材建议学生了解“金星凌日”的有趣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多关于天体运动的知识。本课通过研究日食这种有趣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该系统中的天体都在做着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学情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有的同学也亲自经历过观看日食的过程,研究日食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很有吸引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在本课的学习中,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通过模拟实验演示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准备】 大的红色圆形卡纸(模拟太阳)、小球(模拟月球)、中间有孔的蓝色圆形卡纸(模拟地球)、支架、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 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 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日食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观察日食的体会和发现、提前准备好的照片等。 聚焦问题:日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对日食成因进行简单交流,提出自己 的看法或猜测。) 设计意图:日食是对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天文现象。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日食的收获和疑惑,思考日食的成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思维的动力。 2.探索 (1)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模拟“日、月、地三个天体的运行” 教师提问:看来日食现象和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那么这三个 天体是怎样运动的,请用实验桌上现有的材料,模拟三个天体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你的发现。(详见实验指导视频)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运行”。讨论活 动中的发现和认知。 (2)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二:模拟日食 教师提问:你认为,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个星球的位置是怎样的?月 球比太阳小很多倍,怎么会遮挡太阳?我们怎样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活动:设计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日食成因的猜想。 教师引导:出示实验器材带孔的地球卡片、小球(模拟月球)、红色圆 形卡片(模拟太阳),支架等。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天体要怎样摆放?人在哪里观察?怎样调整“月球”的位置可以正好看到日全食的景象,即“月球”和“太阳”大小相同,月球恰好遮挡住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