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68826

第一单元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2-0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6756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一,单元,2课,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 cover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知识点过关 知识点1 唐朝的建立 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 ,基本统一全国。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唐太宗。 知识点2 “贞观之治” (1)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措施: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 的政策。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如:大臣魏征、宰相 、 。 (2)革新措施:进一步完善 制;制定法律,减省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 的考核;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 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 ”。 知识点3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继位:690年,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 课本“想一想” 1.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政治上,他深知隋朝因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因此虚心纳谏,广纳贤才,任用贤能之士,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让他们参与朝政,共同治理国家,形成了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 经济上,隋朝末年因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等导致经济崩溃,唐太宗吸取教训,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上,唐太宗认识到君主应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他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强调君主不能过度剥削百姓,要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否则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 2. 这是因为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前后进谏200多次。他能指出唐太宗在政治、治理国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帮助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使唐太宗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避免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魏征的谏言对唐太宗的决策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所以唐太宗将他比作镜子,失去魏征就如同失去了一个可以明得失的重要参照。 “课后活动” 1. 材料叙述了贞观年间社会秩序良好、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淳朴的社会状况。官吏清正廉洁,王公贵族等不敢肆意侵吞百姓财产:社会治安极佳,商旅出行安全,即使在野外也无需担心盗贼;监狱常常空无一人,牛马遍布田野,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丰收,粮食价格低廉,人们出行无需携带干粮,可沿途获取所需。 原因:唐太宗吸收隋朝速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从而促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出现了这样的繁荣景象。 2. 武则天立“无字碑”可能有多种原因:一种观点认为,她认为自己的功绩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述,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大力发展科举制、重视发展生产等,对唐朝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她希望后人能对她做出客观的评价,所以不刻碑文。另一种可能是她知道自己的统治存在争议,如她曾篡夺唐朝皇位、重用酷吏等,立“无字碑”是为了让后人去评说她的功过是非。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她既不自我标榜,也不自我否定,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历史。 【知识点过关答案】 知识点1 唐朝的建立 李渊 长安 贞观 知识点2 “贞观之治” (1)与民休息 房玄龄 杜如晦 (2)三省六部 刑罚 进士科 地方官 田租 (3)贞观之治 知识点3 武则天的统治 周 女皇帝 殿试 举荐 自荐 士人 统治基础 生产 50年 人口 盛世局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