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式学堂的创办:阅读教材P125,完成表格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战争之后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北洋西学堂(天津)、 南洋公学(上海) 京师大学堂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1895年,北洋西学堂正式创建, 1896年,北洋西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南洋公学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 1.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 2.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 3.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任务一:读教材,建体系———梳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是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而不是百日维新时期。 思考新式学校有何作用?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废除科举制: 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经过: ①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1902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②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材料二:《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一二年级课程与课时 材料一:明清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限于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对比材料,近代新式学堂“新”在哪里?有何作用? (整理自: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卷网-,1995年,第382页) 讲13天 背14天 放假2天 学制新 课程新 目标新 人才新 传播西方先进知识 启发国人智识 培养大量人才 西学东渐 教育近代化 近代新式教育 (图片源自:北京国子监博物馆)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废除科举制: 废除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科举制的废除: 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 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探究问题: 2、新闻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背景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3)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天津的《大公报》 上海的《新闻报》 延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