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第2节 摩擦力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知道生产和生活中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将探究得到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摩擦力作为非常重要的性质力之一,在课程标准上要求认识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在高中的课程中是比较重要的,并且摩擦力作为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在教学中要给与足够重视,务必让学生学明白并能熟练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其产生的规律却不清楚,但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已经学过弹力,知道压力的性质是弹力,促进理解"正压力”这一概念。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学科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等,可以实现教材渗透的方法教育意图。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但学生现在仍然习惯于经验分析,对理论分析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认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它们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通过直观演示法学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难点: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学生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选择: 多媒体、刷子、黑板擦、书、木块、弹簧测力计、毛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景1:通过播发一个视频:小狗在冰面上行走的时候不断打滑, 使用黑板擦可以将黑板上的字给擦掉。 问题1:为什么后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总结: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摩擦力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情景2:展示3组图片 小男孩用力将木块推动,木块在地面上滑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平板上滑动,小木块从斜面上滑落下来。 教师讲解: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木块都受到了滑动摩擦力,初中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那我们现在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