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问题链”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问题设计出一系列问题链条,组织学生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链条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三新”背景下,问题链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乡土历史教学能适应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能力,受到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国情等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3课时,为本专题学习的第二个要点: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本课课容量较大,包含四个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各子目为并列关系,但是重心应放在前两个子目中,且对其内容要做取舍,例如第一子目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突出经济的发展,因时间及篇幅有限,对局限只能采取概括的方式进行表述。(二)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该部分内容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已通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初步了解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与文学艺术,初步认识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历史事实。2.未知:对明至清中叶的思想了解不多,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未做系统性的整理,不能主动从世界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对时代变迁的规律及原因等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认知。3.想知:对于本课的学习,预计学生主要有以下期待:了解新知识,尤其是乡土史知识、增加趣味、交流互动、拓展视野。4.能知: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辨别、提取和归纳重要知识点,提炼成历史术语以解读相对简单的史料,能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历史理解。 设计思路 总的思路:充分考虑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小见大,站在明清时期楚雄地区的视域下,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情境化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明清时期楚雄地区经济、思想领域的变迁,进而了解整个明清的社会变迁,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原因及对当下发展的启示。问题链设计思路:明确核心问题、把握主干知识、精心设计问题链组。本课设计的问题如下:问题1:明清时期楚雄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子问题①:明清时期,哪里出现了资本市场和雇工市场?子问题②:翻译材料,李贽的观点说明了什么?子问题③:阅读教材,提炼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观点及相同点。子问题④:明清时期的楚雄或者其它地区还有可能接触到哪些新事物?问题2:明清时期时代变迁的整体趋势如何?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规律?问题3:明清时期,阻碍先进经济和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目标 1、阅读明清时期楚雄地区经济与思想的相关史料、观看《炼象关》及《云南商帮》的视频,概括当时楚雄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了解时代变迁的表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总结明清时期时代变迁的整体趋势、历史规律,分析阻碍先进经济和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认识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