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6481

12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32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醉翁亭,教学设计
  • cover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写于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尚书》有言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平和安定的生活。他本人也在闲暇之余寄情山水,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带来的内心抑郁和苦闷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醉翁亭记》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用了21个“也”字,再加上“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 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 笔者在这节课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力求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借助工具书开展自主学习,疏通一般文言文的文意,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图画美,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体悟作者的精神世界,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深人发掘作者的志趣抱负、高尚情怀,让学生能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内化为鞭策自己的精神动为。 3.品质提升 《醉翁亭记》一经问世,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当时的名人为之书写刻石,立于亭边,天下传颂。它还被太常博士沈遵谱写成琴曲《醉翁吟》被苏轼、黄庭坚等人改写成词。可以说,欧阳修创造了一种醉翁文化,醉翁亭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曌客心驰神往,或千里造访,或题诗吟咏歌颂这一名胜古迹。这种轰动效应和长远影响,与文章的审美意境和作者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文中所表现出的与民同乐情怀和文人雅趣,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文中清新自然的对偶句,逐层叠加的"也”字,谐美的音韵,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婉而有致的散文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本堂课设计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美好情怀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达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词语,全面深入感受“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学难点】太守为何而醉 【教学时间)3课时(本设计为第3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虚词“而”“者’“也”的运用,加强了咏叹意味。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文质之美,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2.讨论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高效展开。 3.点拨引导法:学生的讨论要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下有方向地进行,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过程】 一、利用效应,激趣导入《醉翁亭记》一经问世,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当时的名人为之书写刻石,立于亭边,天下传颂。课件出示: 《醉翁亭记》的巨大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