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6833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赏析:“高清纪录片”还是“虚拟设备”或是“手机直播”与“亲身奔赴”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9次 大小:285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清纪录片,手机直播,或是,虚拟设备,还是,2025届
  • cover
高考模拟“现象评析类”作文导写及范文赏析:“高清纪录片”还是“虚拟设备”或是“手机直播”与“亲身奔赴” 文题 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拟漫步山间、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写作解读 这是一道“现象评析类”作文题,从“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这句就可以下基本判断。“现象类”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时也会隐含人们对此的态度。既是“现象类”,便需要我们从“这种现象”出发,深入体察、分析、判断,从而确立观点,构建深入的论证。 材料中的“现象”很难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术语一言以蔽之,毕竟材料稍显“冗长”:“然而”之前,从不同层面罗列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并加以“……”,以表现同类现象不胜枚举,无论是“高清纪录片”还是“虚拟设备”或是“手机直播”,它们无不借助摄影摄像、数据采集、屏幕终端、网络传输等高科技手段,使现代人体验自然的方式变得更为便捷、多元;“然后”之后,是人们普遍的态度———现代人依然对传统的“亲身奔赴”的方式加以推崇并坚守。因此,由“然而”所构筑的反差,共同呈现了我们需要讨论的现象,它引导我们思考: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体验自然与亲身奔赴真实的自然,这两种体验自然的方式本质上有何区别?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的原因与价值究竟是什么? 很多学生常认为,材料越长,限制越多,审题难度也越大。其实,并不必然。这道题呈现了“冗长”的材料,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些具体的现象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材料本身也可以是思维的支架。 通过高清纪录片,我们不必考虑时间的限制,节约了旅行的成本、确保了体验的安全,走南闯北,无所不至,甚至可以到达“宇宙的边疆”,更何况纪录片中科普性的解说,能让我们在体验之余轻松获得知识;借助不断更新迭代的虚拟现实设备,我们满足了模拟自然与体验虚拟的双重好奇心,尽管我们可以登峰探海,但为何要拒绝戴上5D眼镜再来一次虚拟的体验?看一下直播吧,欣赏一棵樱花树的恣意盛开或是千年古银杏的黄叶纷落,看一看景色美不美,人流多不多,再决定自己是否愿意此刻出发,或者在心中“种个草”,留待下次“打卡”……于是乎,细品这冗长的材料,我们发现:借助“虚拟”与“亲赴”自然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但“亲身奔赴”是不可替代的,对现代人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回到材料中的“执着”一词,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现代人为何还要坚守这份亲赴自然的执着?生活在钢筋水泥、芯片网络中的现代人被996快节奏的工作、内卷的氛围所裹挟,亲身体验自然能够带来更细节真实的感官体验,能够让我们与自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正如1845年梭罗就敏锐地感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心灵压抑,在瓦尔登湖畔亲自建起一间小木屋。这样的亲身奔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抗。 我们也不妨联想到教材中,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奔赴、体认与思考。郁达夫在秋槐落蕊中感受故都的清闲与落寞,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恐怕难以VR;朱自清笔下那“像闪电般”的花叶颤动或许纪录片镜头可以表现,但“颇不宁静”的心境或许无法看视频引发;苏轼“至莫夜月明”,乘小舟访绝壁下,闻“大声发于水上”,始信“古之人不余欺”;姚鼐克服了“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艰难,胸襟坦荡广博,更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动人;陶渊明为何归去来兮,载欣载奔,宁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王羲之又为何能生发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