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 剖析实例,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某人的血液生化检查部分数据结果) 问题探讨(教材P7)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1 U/L 9-60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12 U/L 15-45 葡萄糖 GLU 10.96 mmol/L 3.9-6.1 糖化血清白蛋白 GA 33.7 % 10.8-17.1 肌酸激酶 CK 126 U/L 38-174 肌酸激酶同功酶MB MMB 1.9 ng/mL 0.6-6.3 乳酸脱氢酶 LDH 173 U/L 140-271 甘油三酯 TG 2.21 mmol/L 0-1.7 总胆固醇 TCHO 5.15 mmol/L 3.1-5.2 血液生化指标: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说明: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是不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 ; 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 。 动态的相对稳定 差异 不是 2、超出正常范围的成分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血液中的葡萄糖和糖化血清白蛋白含量超标:可能会患有糖尿病,过高 会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甘油三酯含量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探讨(教材P7)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阅读教材P7-8页,本实验原理是什么,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操作?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HPO42-/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材料 0.1mol/L的HCL 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肝匀浆 生物材料 探究 如何保证结果可信?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探究 实验结果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探究 实验结果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探究 实验结果 1. 就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提示:更像缓冲液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讨论 探究 2. 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使磷酸盐缓冲液中含有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其中前者为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后,可以中和OH-;后者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后,可以中和H+。自来水则不同,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 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3. 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与肝匀浆的结果类似吗? 提示:类似。 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讨论 探究 4. 请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H2CO3/NaHCO3 (血浆) 碱性物质进入血液 过多时由肾脏排出 剧烈运动时 乳酸钠 H2CO3 H2O+CO2 进入肝脏参与代谢 由肺呼出 Na2CO3 NaHCO3 乳酸 什么是稳态?稳态的实质是什么?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稳态的概念 实质: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三、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资料 食物、水和无机盐 CO2和O2 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