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5.1 植物生长素 唤醒沉睡的种子, 调控幼苗的生长。 引来繁花缀满枝, 瓜熟蒂落也有时。 靠的是雨露阳光, 离不开信息分子。 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模式: 刺———感———响———调节 意义:维持稳态、适应环境 思考: 植物的生命活动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图中是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 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弯向窗外生长。 问题探讨 2.可能是哪种环境因素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的形态改变?植株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有什么适应的意义? 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 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发生在幼嫩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作向光性。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作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金丝雀虉草,又名加那利虉草,是禾本科虉草属的一年生丛生草本植物。茎秆高度一般不超过1m,生活周期类似于春小麦。它是一种谷类作物,果实一般用作鸟食。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达尔文(C.R.Darwin)和他的儿子,设计了实验来探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生长 实验分析: 是对照组 是实验组。 ①、②对照说明 。 ①、 ③、④对照说明 。 ① ② 、③、④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疑问:为什么尖端感光后会影响到下部生长弯曲呢? 结论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现象:发生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传到下部 下部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的快(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 结论1: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 推测 汉水丑生侯伟作品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实验结论: 实验设计与预测 实验目的:探究“某种影响”是“电信号”还是“物质” 可选实验材料: 光源、暗盒、刀片、胚芽鞘、玻璃片或云母片(不透水)、琼脂片(由琼脂糖和琼脂果胶组成,加热可融化,冷却可凝固,无色透明,通常用于制作食品,比如果冻,能透过水和化学物质。) 结论:这种“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到下部 3、1918年拜尔(A.Paal)实验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 造成的。 向右弯曲生长 向左弯曲生长 顶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下部 生长快, 生长慢,结果胚芽鞘向 弯曲。 实验结论: 实验分析: 分布不均匀 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该实验有几组对照? “影响” 多 “影响”少 生长慢的一侧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否是 与某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 有关呢?” 4、1926年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的实验 向对侧弯曲生长 不弯曲不生长 琼脂块是否接触过尖端。 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的干扰 排除胚芽鞘内残留的“尖端影响”对 实验的干扰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结论: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在放置琼脂块前,要将其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在蒸馏水中侵泡一段时间,原因是: 5、生长素的分离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 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 质——— 。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将其分离出来,并确认它也是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与IAA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 等,它们都属于生长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