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崇尚法治精神 【考情分析】 近几年中考中,公平正义、民主与法治属于高频考点,其考查多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往往结合扫黑除恶、解决农民工工资、脱贫工作、系列法律通过、反腐倡廉工作、等内容进行考查;自由平等的内容属于一般考点。 【知识讲解】 (一)尊重自由平等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关系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2)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 (3)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 2.自由的含义、在法律上的体现和意义 (1)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在法律上的体现: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3)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为什么说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4.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2)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5.我们如何珍视自由? (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6.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内涵 (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2)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特殊照顾。 7.平等的意义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8.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一律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一律平等地适用法律: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9.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10.特权的含义、表现、危害及后果 (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2)表现:①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②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 ③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外质 (3)危害:特权是平等的大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