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2022年)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过程和结果;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顺利进行的原因;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要意义。 2.本课以文字、图表、视频等多种史料为依据,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与归纳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华丽篇章,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土地改革和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中国共产党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和认知,培养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专业名词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能力运用。根据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主体发生的变化,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2.时空观念:通过对近代史上土地政策的梳理,树立学生对于土地改革史的时间观念。通过新旧解放区土地改革地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土地改革背景相关材料的分析,认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民生存现状与国家工业现状;通过对土地改革时期相关材料的分析,得出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4.家国情怀:通过对农民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主观意识。通过对近代中国各阶层提出的土地问题的办法及结果的梳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拯救农民阶级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重任,增强学生的爱党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你吃了吗?” “食物从何处来?”天上、水里抑或是土里。 过渡: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一直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劳动者,是农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些财富却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这是为何呢?我们通过的一些材料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课: 第一部分 命运 章节标题 相关材料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农民 问题1:根据图表,说一说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的具体情况? 学生: 材料1:在旧中国,农民不仅要承担官僚机构的庞大开支,还承受着帝国主义的勒索与掠夺,特别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所需巨额军费最后都转嫁到了农民头上,使赋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的恶霸地主不仅勾结官府,而且拥有武装,自立法律,私设公堂。 ———董志凯 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 问题2:当时我国农民主要是受到了哪些势力的压迫? 学生: 通过材料及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国家工业发展状况,了解基本史实。同时提出问题:农民命运与国家命运(新中国)的关联,在介绍土地改革背景的同时埋下伏笔。 国家 材料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问题3:根材料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 过渡:可是工业的落后与农民和农业有什么关系呢?与土地改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农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就让我们从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 刚才,我们提到农民阶级命途多舛。而处于动荡、侵略之下的中国,是谁真正担负起了拯救他们的历史重任呢? 第二部分 重任 章节标题 相关史实及解读 设计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