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 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20世纪 30年代,美国社会才开始承认贫困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个人的素质低劣,贫困本身会给个人与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政府要承担起济贫的责任,依托联邦政府的行政能力完善福利系统。这一认识源于 A.三权分立的确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之时,银行挤兑现象依然严重,然而短短一周左右,这种情况得到改观。其直接原因是新政 A.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B.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 C.杜绝了银行的破产现象 D.开启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3.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1935年签订《苏法互助条约》,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西部疆界的行动,建立“东方战线”。苏联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为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4.“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这一“进攻” 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扭转了苏德战场形势 C.促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德两军逐街逐屋反复争夺。苏军 24名战士坚守一幢大楼,顶住了德军一个师在58天内的反复冲击,守住了大楼。这印证了 A.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B.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 C.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苏军武器装备优于德军 6.“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宣布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8.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胜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就此挖掘。”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A.不列颠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此,他们主张 A.成立欧盟 B.对抗苏联的威胁 C.欧洲联合 D.摆脱美国的控制 10.右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历史资料目录。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杜 A.两极格局的形成与解体 杜鲁门主义出台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北约与华约对峙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苏联解体 D.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欧盟成立 11.李华同学运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战争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A.历史背景 B.主要过程 C.重大战役 D.重要影响 13.如图年代尺所示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 一战开始 巴黎和会 二战开始 二战结束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1914 1919 1939 1945 1989 1991(年) A.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 B.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C.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D.亚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