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西周 (镐京) 春秋 战国 东周(洛邑)(BC770-BC221) BC1046 BC770 BC476 BC221 秦朝 BC770周平王东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 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镐 西周首都 (前1046—前771年) 东周首都 (前771—前256年) 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知识拓展】春秋无义战” 所谓“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打着尊周王的旗号,实质是为达到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其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互相征伐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宗法分封礼乐制逐渐瓦解)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争霸原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代表: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形势图 从西周到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 (1)背景: ①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 ②一些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实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4、春秋争霸战争 VS 战国兼并战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 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 【了解】 (2020.全国卷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二)华夏认同 1.发展概况: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族,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 结果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②战国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