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29663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我的梦想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8653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教版,五四,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课
  • cover
课件14张PPT。我的梦想史铁生 史铁生———一个肢体有残缺的人,却是一个体育迷,也许正因此,才让他对体育的内涵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本文语言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值得品味。教材分析导入新课 图片上的这个没有手也没有脚的人能游泳,甚至横渡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42岁的法国人菲利普·科洛松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世上没有不可能。科洛松不借助任何外力,从英国一端出发,在法国登陆,他做到了。16年前,科洛松在屋顶搬动电视天线时不幸触电,附近的一条高压电线传导的电流击中他后,医生被迫截断他的四肢。科洛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横渡英吉利海峡过程中,尽管全身都痛,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会成功。菲利普抵达法国海岸后兴奋地说:“我成功了!这真是疯狂!”他表示希望自己成为“挑战个人极限”的象征。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梦想的内容及变化。 2、反复朗读课文,有创意地理解含蓄深沉的句子。 3、联系作者实际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目标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1971至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和1984 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 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最初的梦想 作者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的人?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提示:朗读课文,独立思考。直接找出原句朗读。)梦碎的原因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段、第五段。 思考: 1、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 、梦想出现了什么变化? 3、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悟出了什么?研读示例: 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都有局限,幸福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极限。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最高、最快,最强”,正如课前我们讲的横渡海峡的人,要“挑战个人的极限”。研读示例 看来他懂,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明确: 从某种意义来讲,任何比赛都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赢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屈服,能够挑战自我的极限,就是胜利者。理解新梦 刘易斯失败再胜后,我重新设计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于作者而言可以兼得吗?作者更看重的是哪一方面? 精读第六段。理解“健美的躯体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的含义。 总结:不必追求梦想是否实现,人生更要注重确立梦想追逐梦想的过程,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有梦有追求才有活着的动力。深入研讨 结合牙买加人民对约翰逊的态度,理解 “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缺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缺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人自身的局限是不能轻易克服的,健美的灵魂“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精神的“局限”比肉体的“ 局限”更可怕,更可悲,心灵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缺更需要人们关注 和关心。拓展延伸———寻找梦想 提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你曾经有过挫折吗?你是如何对待的?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它?请你来谈谈你的梦想。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和品味了史铁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我们更品味了作者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