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的,而这些物质都拥有它们独特的属性和用途。根据教学大纲中对“物质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用———这一教学点的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们需要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外在特征,并能够根据这些外在特征对这些常见物品进行比较和分类。分类的理念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它基于对物品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从识别单个物品的特征转向识别一类物品的共同特征。 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在引入部分,我们的目标是了解学生对观察技巧和物品特征的初步理解。探索部分包含两个观察活动:1. 选择一个物品,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描述其特征;2. 将所选物品与其他物品进行比较,以发现更多的特征。讨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他们的观察过程,并引导他们从颜色、形状、重量、表面质感、透明度等方面来描述物品的特征。在扩展部分,通过一个猜谜游戏,让学生意识到描述物品的关键特征对于识别物品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物质的理解还不足以直接从物质本身形成概念,因此需要先从识别物体的特征入手。孩子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物体,他们对这些物体有着直观的感知,并能够用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来描述它们。然而,孩子们在如何系统地观察这些物体,以及如何从多个维度全面描述物体特征方面还面临挑战。在本课程中,教师将指导学生使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与其它物体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将学会从重量、厚度、色彩、表面质感、形状等多个角度来描述物体的外观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 科学思维: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常见物体的特征,用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探究实践: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态度责任: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难点:知道颜色、形状、透明度、气味等是可以被直接观察描述;轻重、厚薄、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需要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被描述。 【材料准备】 学生:小木块、火山石、塑料尺、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方橡皮、钢尺。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导入 一、 怎样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1. 让学生观看面包的图片,提问“你会怎样描述这个面包,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之前对面包的观察,比如很软、棕色的、椭圆形等。 老师可在明确什么是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这些客观的词汇是特征,而主观的表述不是特征)后,再让学生继续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否明确什么是物体的特征。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提炼更多的信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的习惯。 二、观察比较描述物体的特征 1. 出示实验材料的图片 , 让学生选择一个观察并描述,同时个出一个范例,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特征的方向。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掂一掂等方式,观察物体的其他特征。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轻重、大小等特征,要在比较中才能得出,而香味、粗糙等特征可以通过观察物体本身得到。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 教师提问 :“漂亮、好吃这样的词汇是特征吗 ”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 : “好吃不是特征,因为我觉得好吃,但是妈妈觉得不好吃”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明确标准是客观的,主观上的描述词语都不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