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 四年级下册 《生命世界》单元 4.动物的适应能力 教学设计 单元 《生命世界》 课题 4.动物的适应能力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及要求 5.6 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3~4年级⑨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4年级 ③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3~4年级②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2.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科学思维: 能比较不同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 探究实践: 1.能够总结归纳出动物感知、适应环境的方式。 2.能够调查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3.知道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信息,列举相关实例。 态度责任: 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活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与他人交流证据和观点。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2.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能够总结归纳出动物感知、适应环境的方式。 2.能比较不同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 教学 准备 教师:蚂蚁、樟脑丸、纸板、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课前在校园中捕捉的蚂蚁,课前收集动物如何适应季节变化的事例,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 任务一:阅读 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页故事《快要下雨了》,说说故事中哪些动物能够感知天要下雨了?它们是如何感知快要下雨了? 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 此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实验(预设10分钟) 任务二:逃出包围圈 1.出示任务:在蚂蚁的周围用樟脑丸画一个圈,蚂蚁会逃出这个圈吗?增加蚂蚁周围樟脑丸圈数,蚂蚁又会怎样?先说说你的猜想。 2.操作方法: (1)把蚂蚁放在纸板上; (2)用樟脑丸围着蚂蚁画一个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圈; (3)观察蚂蚁的反应。 3.小贴士:合成樟脑丸具有刺激性气味,常被用来防虫,同时对人体也是有害的。使用樟脑丸时要戴上手套,使用完要洗手。不要把樟脑丸和食物放在一起。 4.分组实验。 5.实验现象:①画一个圈时,蚂蚁碰到圈后就马上掉头,再次碰到圈后再改变方向,连续尝试好多次,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奋力冲了出去。②增加圈数后,蚂蚁经过第一圈的多次试探后,能够比较从容地冲出第二圈、第三圈…… 6.小结:蚂蚁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同时又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逃出包围圈”的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分享观察到的信息。 此环节可以教师利用展台进行实验的演示,也可分组完成实验,分组完成实验时要保护好蚂蚁。 三、阅读(预设10分钟) 任务三:动物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1.自然界中动物们通常都具有感知和适应环境的本领,这跟它们的身体结构密不可分,科学家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特殊的感觉器官,请大家阅读第11页课本内容“动物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2.组内分享:说说刚才从阅读中获取的科学知识, 3.班级交流: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有哪些用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