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材分析和史料解读能够解释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和特点,叙述变革的历程。 2.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史实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叙述近代公务员制度的沿革,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3.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对传统考试选官优势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是中国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一种调整。所以建立现代化的、符合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按时序呈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借鉴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参考西方文官制度,历经曲折建立起来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就学生的基础而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在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均有所涉及,但是主要是从创办新式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选官制度的角度进行阐述。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在初中历史中没有涉及,学生缺乏知识储备。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七、教学设计思路 国家的制度实施与社会治理都离不开官员,官员的道德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不同的时代、国家、政治制度对官员的要求也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同。本教学设计紧扣时代变迁与官员选拔与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设计,通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探究其演变的原因,理解建立近代化、符合国情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特色。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学部官报》书影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设疑导入:晚清选官制度为何变革、又是如何变革?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环节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变革的背景 (1)西学的传播。 (2)洋务运动的开展。 (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变革的表现 (1)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废除科举制。 材料一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批判),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主要)。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思考:阅读材料一,概括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推广新式学校;②换取列强信任;③可使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