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16081

4.1 牛顿嫡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2-2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450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课题 4.1 牛顿第一定律 班级 普通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教材 人民教育-出卷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 课题地位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动力学的开端。对于课题本身而言,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观点、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其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刻。另外,学生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是认识,在教学过程需要提出,运动和力之间存在联系,为后面的牛顿第二定律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科学思维: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科学探究: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科学态度与责任: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増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2)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大小的量度(3)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体会(2)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探究模式、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实验教具及媒体 土豆、筷子、水、矿泉水瓶、装满水的玻璃杯、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用时 1.引入新课 【引入实验】展开小游戏“土豆爬杆”,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敲打筷子的顶端使得土豆向上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考】1.为什么敲打筷子的顶端,土豆会向上运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自主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展示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的过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 亚里士多德【演示实验】水瓶在推力的作用下在桌子上运动,撤去推力,水瓶停止运动。【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总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观点的方式:观察+生活经验伽利略提问:同学们,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正确吗?列举反例:踢出去的足球不会立马停下来。提问:最后停下来的原因:摩擦力。历史:400多年前,伽利略也意识到,物体停止运动的原因是摩擦力。他观察到:一个小球从高处沿斜面下滑是加速运动,而从滑上斜面时是减速运动,猜测若是水平方向,则是匀速运动。现实: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到绝对光滑,没有摩擦的情况。更何况是400多年前。那么伽利略是如何让大家信服的呢?【演示实验】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小球静止释放,小球没有回到原来的高度,因为摩擦,观察到小球到达的高度越来越低。减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再减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PPT】展示没有摩擦力时的理想运动状态【总结】伽利略的观点、方法:理想实验+逻辑推理笛卡尔展示笛卡尔的观点。【总结】补充了运动的方向不变 学生直观感受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过程,体会生活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体会摩擦力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并明确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光滑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小球并不能达到同一高度,体会理想实验阅读笛卡尔的观点,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