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b6/b63f3d5373aebfe0bbcf23473c9fb6e5.png)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下册《土地上的人民》教学设计(第1课) 课题 画中有话:土地上的人民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形式描绘农民形象的美术作品,从纹理、色调、构图等方面感知作品的形式美,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感受中国农民勤劳、坚韧、朴实等精神品质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艺术表现: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艺术家运用的表现手法,如雕塑的材质选择、油画的色彩搭配、中国画的构图特点等,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会用绘画、作文、歌唱、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劳动人民和土地情感的理解,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后创意实践中,21世纪教育网大胆创新,选择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劳动人民与土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在创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主题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提升创意实践素养。文化理解:通过对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分析,感受时代变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体会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土地对于农民的深远意义,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21世纪教育网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 “土地上的农民” 这一主题展开,以袁隆平的雕塑作品和多幅描绘农民形象的美术作品为载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从艺术角度认识中国农民的精神品质,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兼具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兴趣和感知能力,但审美鉴赏能力尚待提高,对于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21世纪教育网部分学生对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艺术作品去体会农民的精神世界,激发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材质、色彩、构图、情感等方面欣赏和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下的农民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21世纪教育网2.通过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形象塑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和艺术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深入理解艺术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21世纪教育网2.让学生在创意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袁隆平的视频,介绍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和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巨大贡献,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21世纪教育网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袁隆平以及他的贡献。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土地上的农民”,并提出问题:21世纪教育网“在艺术作品中,农民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表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和探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袁隆平的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物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对袁隆平雕塑作品的赏析做铺垫。 环节二:新授 1.布置活动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上的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新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出现大量的农民形象,思考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国农民怎样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2.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与形象塑造展示雕塑《圆梦 —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纹理与细节、材质与色调、面部表情、衣着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所展现的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