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0399

【人教2024版】美术 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课 《前人的巧思》 核心素养教案

日期:2025-04-15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411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二,人教,2024版,美术,一年级,下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2 前人的巧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 前人的巧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鹰形陶鼎等古代艺术作品,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表达。课程让学生观察自然肌理,如树皮、石头和叶子的纹理,理解其形态与色彩的特点,并鼓励使用漏印工具和简单材料,模仿自然肌理进行创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结合“自然与艺术”主题,学生将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通过互动教学,如观察图片和动手实践,轻松探索艺术创作的乐趣与奥秘。 2022新课标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艺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相结合。 2、强调动手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创作等方式,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支持个性化表达。 3、通过学习古代艺术作品(如鹰形陶鼎),了解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4、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鹰形陶鼎等古代艺术作品,感受古代工匠对自然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培养对自然肌理美的敏感度;观察树皮、石头、叶子等自然材质的形态与色彩,理解其独特美感,增强学生对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审美认知。2、艺术表现:学习使用漏印工具和简单材料,模仿自然肌理进行创作,探索如何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表现同一形状,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多样化表达能力。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自然肌理的美,并尝试用漏印法将其转化为个人艺术作品;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从观察、构思到完成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4、文化理解:了解古代工匠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鹰形陶鼎等艺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艺术创作方法,理解艺术与生活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欣赏。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一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自然和艺术充满兴趣,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尚在初步发展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色彩和形状认知,但对“肌理”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或示范来帮助理解。他们对模仿和创作有浓厚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课程设计需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通过漏印法等简单易操作的技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肌理的美。同时,结合古代艺术作品(如鹰形陶鼎)的欣赏,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初步建立艺术与自然的联系认知。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肌理(如树皮、石头、叶子)的形态与色彩,并用漏印法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肌理”概念,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表现自然形态,完成个性化的艺术创作。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肌理制作工具:纸、画笔、颜料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新知导入(播放视频)用漏印法画一瓶超美的花大自然,好神奇,天然材料能造型。涂一涂,印一印,传习前人巧用心。 观看视频,了解通过漏印法作画。 让学生了神奇的漏印法。 讲授新课 一、活动一说说这些古代工匠的艺术作品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出示图片)留园 (园林)江苏苏州留园始建于明代、伏虎 (石雕)[汉代] 陕西兴平霍去病墓、翡翠白菜(玉雕)[清代]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根据自然材质的形态和色彩进行创作的方法,叫作“因材施艺”。(出示图片)东坡夜游赤壁(核雕)[清代] 陈祖章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活动二模仿自然形态和肌理,尝试用漏印的方法进行创作。我的形态是小猪。我的材质是陶。(出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