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1460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9528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学期
  • cover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6500至45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 A.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 私有制已经产生 2. 孔子的三千弟子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这主要得益于孔子的哪一项思想( ) A. 为政以德 B. 有教无类 C. 仁政 D. 尚贤 3. 汉武帝即位之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人才资源。上述举措( ) A. 有利于人才选用 B. 根除了诸侯王及其封地 C. 推动了律令合一 D. 丰富了国家治理手段 4.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5.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这首《汴河怀古》诗中( ) A. 肯定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B. 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 C. 指出了隋朝承上启下特征 D. 描述了隋朝洛阳城繁荣 6. 宋太祖曾对宰相赵普说:“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材料反映的史实处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安史之乱 B. 唐末起义 C. 五代十国 D. 辽宋对峙 7. 以下是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占全国户数比例统计表,下表的变化( ) 时期 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以北地区 唐代天宝年间 45.5% 54.5% 北宋初期 59.1% 40.9% A. 致使丝绸之路严重受阻 B. 导致北宋政治中心南移 C. 加剧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D. 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变动 8. 有史籍记载我国古代某机构:“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宣政院 C. 安西都护府 D. 理藩院 9. 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B. 市镇经济繁荣 C. 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0.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说:“况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里“和议”是指签订(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1. 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新社会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b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西北边疆危机已彻底解决 C 台湾人民抗日反割台斗争 有效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严重 A. a B. b C. c D. d 12. 下表为1913—1920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纱锭和布机的数量变化统计表,该变化反映了( )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0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 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