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6916

赏民俗画卷,品京腔京韵—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35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民俗,画卷,京腔,京韵,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 cover
赏民俗画卷,品京腔京韵—六下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轴串联民俗画卷,生动展现老北京年俗的独特韵味。文本紧扣腊八至正月十九的时序,详写腊八粥、除夕团圆、元宵灯市等场景,略写过渡性日子,主次分明中凸显老北京春节“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核。语言充满“京味儿”特色,儿化音(“杂拌儿”“零七八碎儿”)与生活化比喻(腊八粥如“农业展览会”)拉近读者距离,多感官描写让年味跃然纸上。 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一抓时间线,梳理习俗变化,体会详略安排对突出节日氛围的作用;二品语言细节,感受平实文字下的生活情趣与地域文化;三联现实生活,对比南北年俗差异,理解传统习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与文化传承。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梳理北京春节的时间流程与习俗,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 思维发展:品读语言,感受老舍口语化、趣味化的表达风格,体会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特点。 创意表达:能用 运用“详略得当”的方法和生动的表达,介绍家乡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语言,感受老舍口语化、趣味化的表达风格,体会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鞭炮齐鸣 张灯结彩 人来人往 灯火通宵 火炽美丽 2.读着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过春节时的热闹、喜庆、有趣…… 3.这节课我们就跟着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去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活动一:默读梳理,赏民俗画卷 1. 自主学习:速读课文,用表格或时间轴梳理腊月初至正月十九的习俗(时间、活动)。 时间 习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二十二 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大人们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店铺开张,伙计们轮流逛庙会、天桥和听戏 正月十五 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一切恢复正常 2.分析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交流明确: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写得详细。 3.探究作者写作密码 (1)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几天? 点拨:详写的这几天有什么特点? (2)根据学生交流总结: 这几天百姓参与度高,节日氛围浓厚,最能体现老北京的春节特色。 (3)出示学习交流平台: 我们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如,《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为什么这样写呢 仔细阅读就会明白,《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4)出示背景资料 : 时代上,新中国刚成立,一切充满希望与活力,人们对新生活满怀期待;个人层面,老舍 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目睹北京在新政权下的巨变,内心激动,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北京变化和新社会生活的作品;文化上,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老舍作为地道北京人,对北京春节感情深厚且记忆深刻,他希望在新的时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