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33624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练习):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6份打包)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1093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修,6份,改革,孝文帝,北魏,专题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 1.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 B.孝文帝热爱汉族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解析:北魏在统一北方之初,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答案:A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是指政府在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的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个体农户。 答案:C 3.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解析: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可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D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租调制 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答案:C 孝文帝南征 6.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解析: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答案:C 7.下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A.鲜卑族变成汉族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姓氏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鲜卑族的封建化问题,故选C项。 答案:C 8.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新的租调制 D.封建化政策 解析:随着封建化政策的实行,历史上强悍的鲜卑民族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但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内容?概括说明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计口授田”和材料二中的“均给天下民田”归纳两者的相同之处。第(2)问中的内容可由材料二直接得出,影响应从对当时的北魏和后世两方面的影响作答。第(3)问依据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此观点予以反驳。 参考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