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3121

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探究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日期:2025-02-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6048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必修,2019,人教,地理,高中
  • cover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探究式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章节名称: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时长:1课时(45分钟) 设计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理念;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 备 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位老师,本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课程标准 表述: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解读: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区域案例,清晰阐述区域发展(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如何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以及交通运输布局(包括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站点的设置等);同时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又怎样反作用于区域发展,如促进经济交流、带动产业发展等,培养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归纳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资源富集区与资源匮乏区)的交通运输布局特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产业类型等)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从而提升对不同区域交通运输差异的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例如,在分析某一区域交通线路建设时,要考虑到地形地貌对建设难度和成本的影响(自然因素)、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技术进步对克服建设难题的作用(技术因素),培养全面、系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交通运输布局需要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同时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大破坏;不合理的布局则可能引发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问题。例如,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交通设施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资料(如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分析数据等方式,探究某一区域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能够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例如,学生可以调查本地的交通状况,分析交通布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内容概述: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展开。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包括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以及考虑平衡地区发展和国防需要等。接着从交通运输需求和资金两个关键因素深入分析区域发展如何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在交通运输需求方面,区域发展会产生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运输需求,进而影响交通线和站点的布局;在资金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规模和质量。此外,教材还通过多个案例(如义乌航空港的发展、非洲铁路布局特点等)进一步阐释了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在教材体系中,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结构分析:教材开篇以义乌机场为例,引发学生对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关系的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然后阐述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接着分别从交通运输需求和资金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每个方面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区域发展产生的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包括运输需求的规模、类型、时空分布等如何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站点的设置、规模;掌握资金在交通运输布局中的作用,以及区域经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