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今昔歌谣》第2课时《长城谣》 【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今昔歌谣》第2课时欣赏课。 《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歌曲的创作背景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它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控诉了敌寇对中国土地的蹂躏,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长城谣》的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音域宽广,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抒情的特点。整首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八个乐节)构成,分为A(a+a1)+B(b+a2)两个乐段。这种曲式结构使得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多变。歌词方面,《长城谣》生动描绘了万里长城的壮丽景象,同时倾诉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如“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奸淫掳掠苦难当,大家拼命打回去”则体现了对敌人的仇恨和斗争的决心。整首歌曲情感真挚,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逐步提升,对音乐有一定感知力和表现力。多数学生能准确把握节奏、旋律,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增强。在演唱方面,能较好地把握歌曲情感,部分学生展现出较高的演唱水平。课堂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乐感强,对音乐的兴趣浓厚,能主动学习;有的学生在节奏把握、音准等方面存在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逐渐多元,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也各有不同 。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分析和演唱,学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长城谣》,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三)创意实践 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表演。同时,通过歌曲的学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长城谣》,理解其旋律和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以及合唱部分的协调配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长城像绵延的巨龙,是中国历史的建筑丰碑,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意义。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欣赏一下 预设: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学唱的这首歌曲,它的名字叫作《长城谣》(书写板书《长城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歌曲的创作背景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它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控诉了敌寇对中国土地的蹂躏,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长城谣》的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音域宽广,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抒情的特点。《长城谣》生动描绘了万里长城的壮丽景象,同时倾诉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下面带着节奏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 教师:再次聆听歌曲,判断歌曲由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