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6225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6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37927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6张
  • cover
(课件网) 昔日春愁遭躏蹂,沧海一哭欲言羞。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等》 甲午之役,吾国败于日人,上下之人,举以为忧。亦明知其宜发奋以自强,然自强之道,果安在乎?于是君子谋于朝,小人谋于野。 ———震钧(1857~1920)《庚子西行纪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学习目标 (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概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梳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能够概述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水平3—4学习目标:结合侵华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通过梳理列强侵略史实和人民反抗事迹的相互关系,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康有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则中国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 托古改制 一、戊戌维新变法(1898) 【合作探究】 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1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戊戌维新变法(1898) 1、背景 材料2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传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一、戊戌维新变法(1898) 1、背景 材料3 19世纪末,康有为摸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 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 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