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问“为什么”》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通常年龄在7-8岁,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特点,对“学会问‘为什么’”这一主题的学习既充满潜力,也存在一定挑战。 (一)认知发展特点 1. 注意力: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有所增强,但仍难以长时间集中。他们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易分散。例如,在课堂上,可能会因为窗外飞过的小鸟而转移注意力。在讲解“为什么”相关知识时,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理解较好,而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比如,在学习数字概念时,通过实物演示更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借助大量实例、图片、故事等,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3. 记忆力:机械记忆力较强,理解记忆力逐渐发展。对于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故事等,能够较快记住,但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记忆效果可能不佳。在教学中,可以将重要知识点编成儿歌或故事,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二)情感发展特点 1. 好奇心:二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想一探究竟,经常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学习“学会问‘为什么’”的重要基础,但需要引导他们将好奇心转化为有目的、有深度的提问。 2. 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表扬,自信心随着成功体验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然而,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可能会产生退缩、沮丧等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提问的自信心。 3. 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达较为直接,喜怒哀乐常常表现在脸上。但他们开始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调节能力仍然有限。在面对提问后得不到满意答案或被他人嘲笑时,可能会出现生气、难过等情绪。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提问过程中的挫折,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社会交往特点 1. 同伴交往:开始重视同伴关系,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在与同伴交流中,他们会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惑,这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比如争抢玩具、意见不合等。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问题和想法,友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2. 师生关系:对老师充满信任和依赖,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指导。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对他们学习问“为什么”起着关键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问“为什么”的重要性,明白通过提问可以获取知识、解决疑惑。 2. 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问题,并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3. 掌握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基本方法,如查阅书籍、请教他人、亲自尝试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故事引导、实例展示、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问“为什么”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怕被嘲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以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学生阐释问“为什么”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2. 教授学生观察事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