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4 同学相伴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同学相伴”紧扣学生校园生活,以同伴交往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同学相伴的快乐与重要性,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同学相伴》一课着重从多个维度展现同学关系,如在游戏、学习、生活等场景中的相互陪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集体生活因同学相伴而丰富多彩,同时引导学生面对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培养积极友善的交往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插图、真实案例以及贴近学生的话题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内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感受同学间互助互爱,引导学生认同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是校园生活的美好体现,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情感。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友善待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在同学交往中这些品质的关键作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渗透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意识,如游戏规则、班级规章等,明白遵守规则是保障同学和谐相处的基础,初步树立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欣赏他人、包容差异,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克服孤僻、任性等不良性格倾向,塑造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强化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应为集体增光添彩,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承担相应责任。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相伴带来的快乐,体会集体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分享游戏趣事、合作学习成果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不同,培养包容心。 四、教学难点 当面对同学间的矛盾冲突时,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如沟通技巧、换位思考等,促进关系修复。 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交往原则与技巧,切实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学生校园生活照片、动画视频(如小动物互助故事)、相关案例文字资料等,用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辅助教学讲解。 准备“优点卡片”若干,供学生书写同学优点,增进彼此了解与欣赏。 设计角色扮演道具,如头饰、简单场景布置道具,便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交往过程。 六、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校园生活情境,如课间游戏打闹、小组合作学习分歧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同学相伴的喜怒哀乐,激发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交往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培养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案例分析法:引入正反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他人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明确正确的交往行为准则,提升辨别是非能力。 体验式教学:安排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环节,如“蒙眼贴五官”游戏体现信任,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掌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同学们课间一起跳绳、课堂小组讨论热烈、运动会上齐心协力夺冠等校园生活照片,同时配上欢快的音乐。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且欢乐的校园场景开场,瞬间吸引学生目光,唤起他们对美好校园时光的回忆,快速拉近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铺垫情感基础。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些照片,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想起了很多和小伙伴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刻?”引导学生分享照片背后的趣事,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表达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强化对同学相伴快乐时光的感受,使学生意识到同学是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同学关系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同学相伴的快乐 (1)讲述故事: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森林音乐会”的故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