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 图中是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的侧影,可见,自古以来“和”就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新时代,中国的“和”文化也迈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下面,我们就围绕“和”展开活动,一同探求“和”的“前世今生”! 情境导入 1.了解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内涵。 2.运用“和”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纠纷、小矛盾。 3.通过“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习目标 活动一:探“和”之义 “和”始见于金文 ,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 “和”由本义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 和,调也。从口,禾声。———许慎《说文解字》 “和”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和”的含义,以及与“同”的区别。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 谐 融 洽 释 义: 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 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内心平和不争,心和如一 释 义: 说“君子和而不同”者,和,是说内心平和,不与人相争;不同,是说所立志向各不相同。君子有千千万万,他们心中的“和”是相同的,但他们所学、所立的志向与事业却不同。说“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作恶是一样的,所以说“同”;喜欢斗争,所以说“不和”。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没有攀比、挑剔、刻薄之心 释 义: 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liyongqiang 李永强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合适 释 义: 和因义而起,同由利而生。义,即合适,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固定的道理,所以不同。然而不同遵循义,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和”没有损害。利,是人们都想要的,人们都追求它,就会有争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啊。 李永强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协 和 释 义: 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致中和 释 义: 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并且合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①“和”就是心胸宽阔,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为恶如一”。 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小结:“和”与“同”的区别。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1.“和而不同”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2.“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世的准绳; 3.“和而不同”是从政治国的法宝; 4.“和而不同”是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