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6431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405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 cover
《出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会写“塞”1个字。 2.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大意。 3.借时间轴、诗词、微课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时间之长、戍边将士之悲苦,体会诗人盼良将、保家国的壮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ppt 微课视频 书签 田字格板贴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今天,各民族团结、友爱。可在古代,中原地区与各民族并不友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方修筑了万里长城,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称为塞外,那里大漠金沙、黄土丘陵,人烟稀少,生活在那里的北方民族野蛮凶悍,他们日常在草原上放牧牛羊,遇上旱灾、雪灾,他们便翻越长城,骚扰边境。这一骚扰,便有战争,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战争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千百年来,从未停息。在唐朝,一些文人投笔从戎,奔赴塞外,他们将塞外的奇异风光和戍边将士豪迈的家国情怀融入诗中,使得边塞诗达到一个高潮。楼兰、大漠、烽火、狼烟、葡萄、羌笛、胡雁……这些是边塞诗中常见的符号,这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所作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他们的诗作传诵千年,来,我们一起读: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过程 走进单元,揭示诗题。 1.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走进七单元,请同学们一起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句爱国名言,警示国家的盛衰是全国人民的责任。本单元以“家国情———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请生读。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学习任务,一起读。 2.接下来我们走进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师生齐书写课题,师提示“塞”的书写:首笔点在竖中线,横画紧凑要等距,撇捺要舒展。 3.齐读诗题。 4.知作者 关于作者王昌龄你们知多少 生汇报。再出示相关资料教师引读: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过渡:王昌龄作为一名诗人,他投笔从戎,远赴边关,他将塞外的所见所感记录在这首诗中,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读通诗句,感受韵律,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教学多音字、前后鼻音。 2.齐读古诗。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停顿为常见的223节奏,请同学们借助节奏线,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美来。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运用了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诗。 5.生汇报,师板贴: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 6.接下来请同学运用这些方法,自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 7.生汇报。师重点讲解第一句的特殊用法。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学习一、二句,感受征人悲。 过渡:听你们读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进边塞的心更迫切了。 1.师配乐出示边塞图片,让生看后谈感受。(荒凉、艰苦……) 2.这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戍边战土的生活。诗人见到这一幕,不禁感叹:课件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在这两句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事物。 4.解:“明月”。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师:举头望明月,生接(低头思故乡)。师:明月夜夜照边关,生接。(征人哪夜不思乡)请你仰起头,读读这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5.解“关”。即边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信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示前两句:过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