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的内容,第2课时聚焦于“风俗的演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风俗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识别哪些风俗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变革,同时增强对优良风俗传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具体案例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变化,但往往缺乏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本课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风俗演变的原因和意义,培养他们对风俗文化的批判性审视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理解并尊重社会变迁对风俗的影响,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道德素养:培养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优良风俗传承的责任感。 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法规在风俗演变中的作用,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健全人格:通过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责任意识:认识到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优良风俗中的责任,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风俗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原因。 识别需要保留和变革的风俗,并阐述理由。 认识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审视风俗的能力,理解风俗演变的复杂性。 激发学生对优良风俗传承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风俗演变案例、图片、视频等) 学生调查表(用于记录风俗演变调查) 讨论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诗词歌赋资料(用于重阳诗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风俗的图片或视频,如古代婚礼、现代婚礼、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变化等,营造直观的历史变迁氛围。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风俗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学生活动设计: 观察思考:认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思考风俗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原因。 互动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初步观察和思考,为后续讨论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和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风俗的演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第三板块:风俗的演变 1.小调查分享 教师活动设计: 组织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的风俗演变案例,鼓励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引导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风俗为什么需要淘汰或变革?可能的替代性活动有哪些?”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演变的原因和必要性。 2. 辩一辩:放鞭炮的利弊 教师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放鞭炮的利弊以及是否应该禁止燃放。 代表发言: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观点并给出理由,鼓励学生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总结引导: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放鞭炮作为传统风俗的文化意义,同时认识到其对环境和安全的负面影响,以及寻找替代性庆祝方式的重要性。 3.阅读角:清明节与重阳节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阅读:提供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介绍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节日风俗的演变和意义。 组织讨论:讨论清明节和重阳节有哪些文明祭扫和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对传承优良风俗有何意义。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阳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旨在加深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4.活动园:重阳诗会 教师活动设计: 组织活动:分组收集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并开展重阳诗会。 引导分享:每组朗诵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