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9554

活动二 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精品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6189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成像,活动,生物学,PPT,20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活动二 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 制作者:雨中 眼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帮助人们认识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近视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因此,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至关重要。 1.活动目标 (1)知道眼能看清不同远近物体的调节机制,说明晶状体曲度过大、过小或眼球前后径变化是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利用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的正常视物、近视、远视;通过分析与判断,选择合适的凹透镜或凸透镜对成像不清的情况进行矫正。 1.活动目标 (3)在制作和使用成像模型的过程中,通过对模型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实验能力。 (4)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提高保护眼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生物学学科概念 (1)眼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感觉器官。 (2)视觉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晶状体曲度的改变,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成像。 2.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物理学科概念 (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2)成像模型中,凸透镜曲度过大或与成像光屏距离过远,可用凹透镜矫正成像效果;反之,可用凸透镜矫正成像效果。 2.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念 (1)系统与模型:眼球各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成像系统;眼球成像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借助模型可认识和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及视力的变化与矫正。 (2)结构与功能:视物正常的眼球的晶状体富有弹性,由于睫状肌的收缩、舒张作用,其曲度发生变化,使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3.任务描述 利用一定的材料器具制作可调节的成像模型,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合理选用凹透镜或凸透镜对成像不清的情况进行矫正,模拟视力的矫正。 本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3.任务描述 课时安排建议 活动课时安排 活动内容 第1课时 小组讨论,确定装置制作及模拟眼球成像的方法和材料 第2课时 小组制作成像模型,并模拟眼球成像及视力矫正。展示、交流 说明 : (1)课前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收集预防近视、科学用眼相关资料。 (2)材料准备在课下完成。 4.方案设计 以下材料器具供选择:透明胶带的内圈,波波球(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气球),环保强力胶水,打孔器,剪刀,塑料软管,20 mL注射器(不含针头),凸透镜、凹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水,等等。 每位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就模型的制作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小组形成最佳的模型制作方案,并采用画图、表格等方式记录设计方案。 4.方案设计 【提示】 ●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应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曲度可调节等特点。 ●光屏模拟视网膜,有一定形状的光源利于观察成像的特点。 小贴士 有的同学在本活动中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调节,通过推拉注射器推杆,增多或减少“水透镜”中的液体量,进而改变透镜的曲度,用以模拟晶状体曲度的调节过程。 5.方案实施 小组成员使用提供的材料器具或其他自备、自制的材料器具,依照确定的方案制作成像模型,分析模型中各个部件与眼球各结构的对应关系,并在模型中标注相应的眼球结构名称。根据方案制作可调节的晶状体模型或眼球前后径模型,实现成像的可调节。操作模型,模拟正常视物、近视、远视成像情况,选择合适的透镜,并将其置于合适的位置,对“视力不良”的情况进行矫正。采用表格、图片、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模型作品、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5.方案实施 在模型制作和模拟眼球成像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小组成员积极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多次模拟、优化方案,不断改进成像模型,提高眼球成像的模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